Search

2016 世界設計之都,這頭銜兩年前第一次聽到的反應:蛤,台北?
或許被視為行銷這個城市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2016 世界設計之都,這頭銜兩年前第一次聽到的反應:蛤,台北?
或許被視為行銷這個城市的機會,在 wdc2016 網站上看到的內容多著眼功利面、這個頭銜能夠為台灣帶來什麼好處;而真要說這個設計之都有些什麼設計,網站上果不其然列出這個那個展展展。

上個月,在桃園機場看到幾位傑出設計人朋友的作品在行李輸送帶邊展示,設計之都的周邊。我想到在破房間桌上插一朵鮮花的故事。當然,希望的確如故事發展,但我悲觀地看,這個權力體系對設計的認識,還只在裝置藝術的層面。而設計,就我的觀點,得從使用者經驗做起,你必須從最核心的功能性下手,架構友善的系統,同時以更高的美學素養讓整體好看,最後才是裝置藝術。

什麼是設計?
對我而言,每次輕鬆地拆開日本商品的包裝、還能輕易裝回去蓋回原狀,都讓我感受到設計的能量。對照組是往往得亮刀用毀滅性手法拆封還可能被塑膠破面刮傷的MIT MIC商品。

問題一直是系統性的,見樹不見林,看表面不重內涵,就會複製裝置藝術,然後僅止於此。很有趣的是,部份缺乏美學素養的主事者會說,阿不就能用就好,但現在是你的東西也沒有比較好用啊。

以衣服來說好了,我總認為華麗的外型得有更深的底蘊支撐:在版型、質地、車工都達標之前,你要談你在外型做了多少突破細節有多少巧思,假的。這也是過去台灣服飾的通病,急著想飛,想要一鳴驚人,浮誇的設計或許讓人驚嘆,但本質不夠,消費者接觸實品的落差感就是品牌的末路。
歌劇院服務人員的制服也是同理。主事者提撥設計費,委請時裝風格獨樹一幟的設計師操刀,好事一樁,然樣品令人驚艷,成品令人驚嚇。很多人說服務人員不是 model 當然不能用宣傳照的標準相比,不是的,這是果,不是因。設計師說法,不需要跟 model 一模一樣,應在一致性的制服中穿出合適自己的美感,一味追求一模一樣,失去個人特色,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,而這應是台灣整體社會需要拋棄的舊制服觀念。觀念我完全贊同,但這前提是穿著者有選擇的權利,才有接下來的穿出合適自己的美感。如果服裝連符合自己身型這個基礎都無法,你要談外型做了多少突破風格如何跳脫框架,假的。
所以這個問題不在穿的人是不是 model,不在設計師 sense 夠不夠,問題在預算分配。預算都用在設計費了,只好把每套單件成本降低、尺碼減少,料子不好不合身又怎麼樣,你穿的是設計。
女裝我不懂,至少就男生制服來說,穿套合身而大器的、沒有多餘裝飾的西服,不用跳出框架就已經帥爆了:~
(是說配色什麼的還是要設計啦…)

這問題出在哪邊,出在主事者缺乏美感,缺乏對設計的認識,所以我撥了這麼多預算一定要有天翻地覆的改變,設計一定要搶眼又有話題。相反的,如果這筆預算能夠用在充實本質上面,也就是做一些沒有跳出框架卻經典又合身甚至料子好一點的制服,那呈現出的樣貌絕對大不相同,也只有這樣,才能一點一滴累積國人的美學素養。華航、奧運、歌劇院,都一樣。

我看到的是這樣,設計不光是藝術,設計是 down to earth 的,設計是貼近每一個人的日常。

沒有結論,我只覺得要靠政府辦什麼活動支持什麼文創,都假的,只有靠每個人提昇自我要求,有想要提昇生活品質的慾望,有想要研究東西好與壞美與醜差異的動力,這個城市才會朝成為設計之都的方向前進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機械背景/男裝狂熱
View all posts